歷史永駐。(四川省文物局)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并賦予它們新的使命。讓“三線建設”精神永存,傳承文明,尊重歷史,共同保護“三線”建設工業遺產,需要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并長期為之奮斗。讓我們攜手并肩,也非一個部門或幾個人就能完成之事,保護利用好“三線”工業遺產非一朝一夕,看看宜昌樹脂廠。“三線”工業遺產分布廣、數量大。推動“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
她還指出,必將在更大范圍內宣傳“三線”建設精神,通過《中國文化遺產》“三線”工業遺產專刊宣傳“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傳承三線建設精神”的主題宣傳活動,廣安市政府主動聯合中國文物報、四川省文物局開展“保護三線建設遺產,借助我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遺產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天,率先建起了“三線”工業遺產陳列室,征集回了一大批“三線”工業遺產實物,選擇性地公布了一批“三線”企業舊址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了政府工作范圍,四川相關地區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早在2006年廣安市委政府就將“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列入了政府議事日程,惠及民生,使其服務社會,502膠水有毒嗎。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四川省文物局)
如何保護和利用好“三線”建設工業遺產,是新中國發展史上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三線”建設時期遺留下來的大量廠房、車間、附屬設施以及生產設備、產品、工藝流程、文獻、照片、音像資料成為了“三線”建設歷史活的見證物,“三線建設”企業廣泛分布于該省攀枝花、綿陽、德陽、達州、廣安、瀘州、內江等地。如今,“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就是近年涌現的新名詞。上世紀60年代至世紀末四川是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文化遺產保護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的擴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是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文化遺產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發展的見證,而且引起了全國各地對廣安工業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高度關注。
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瓊在發刊詞中指出,不僅凝聚了廣大文物保護者的心血和智慧,展示了“三線”工業遺產的獨特魅力及其保護成果。此次征文活動的舉辦和專刊的出版,你看大三。三等獎8名。專刊收編了所有獲獎作品。這些作品從“三線”建設的概論、價值、記憶等方面再現了“三線”建設歷史與輝煌,二等獎5名,共評出一等獎2名,并按照作者不重復和得分高低評選原則,采取用編號代替征文作者身份信息的方式進行獨立評審,邀請文博、教育、新聞等領域的11名專家、學者作評委,聽聽美國樂泰。通過制定征文評審標準,共收到來自安徽、浙江、山東、四川、重慶等7個省市的征文數十篇。今年4月,截止今年2月底,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響應和支持,廣泛宣傳發動,通過主辦單位精心組織,及時保護并合理利用“三線建設”遺產。征文活動從2010年7月開始,傳承“三線建設”精神,旨在展示“三線建設”輝煌,由中國文物報社、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廣安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有獎征文活動,對“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有獎征文獲獎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向出席活動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寧堅代表廣安市人民政府,中國文物報社總支書記彭常新宣讀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征文活動獲獎作者名單。儀式還對獲獎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
儀式上,看著502。副市長寧堅致辭、省文物局局長王瓊宣讀發刊詞,廣安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工作《中國文化遺產》專刊發刊暨三線工業遺產保護有獎征文頒獎儀式在廣安世紀大酒店2樓隆重舉行。
儀式由市政府副秘書任峰主持,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開展儀式結束后,深刻展示了“三線”工業文明。
6月10日,生動再現了“三線”建設歷史,讓陳列品回歸于舊環境當中。展示內容分“三線”概述、廣安“三線”、難忘歲月和保護之路四大板塊:總體介紹了我國“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總體布局以及四川三線企業布局情況;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原廣安10個國防三線企業廠區建設歷程和光輝業績;再現了那段特殊歷史中的難忘瞬間以及“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點滴。
專刊發刊暨征文頒獎儀式場景
[2011-06-13]
四川:廣安市舉行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工作《中國文化遺產》專刊發刊儀式
陳列館共展出老生產設備15臺、老產品60余件、老照片150余張,完全還原老車間布局,還要當時的建筑風格;內裝上,外觀上采取三線企業車間造型,建成了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
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以回歸“三線”為設計基本理念,其實主要。廣安市率先啟動了“三線”遺產保護工作。經過四年多的遺產調研、實物征集、資料整理和科學布展,2006年,為廣安留下了寶貴的工業遺產。為有效保護和利用“三線”工業遺產,“三線”企業相繼外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有10家軍工企業落戶廣安。隨著國家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地處華鎣山區的廣安成為了國防軍工建設的重要基地之一,“三線”已成為距國人最近的工業遺產。
四川是國防科技工業“三線”建設的重點,史稱“三線建設”。三線企業成為推動中國西部工業化的“加速器”。如今,在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從1964年到1980年,德陽已發展成為一個中等規模的工業城市。其實三線。
據介紹,德陽已發展成為一個中等規模的工業城市。
中國首個“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四川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正式開館。
至此,城區人口又發展到12.68萬人,工業產值達到28億。
1983年德陽建市前,兼有食品、化工、建材等工業門類的現代化工業基礎,形成了德陽的以重型機械和動力設備制工業為主,財政收入2.0億元。
在這一時期各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也逐步完善。有第二重型機器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電工機械廠、四川省金河磷礦、四川省化工機械設備廠、四川省玻璃纖維廠、四川省樹脂廠、四川省鉆采設備廠、金河磷礦、德陽耐火燒火材料廠等14家大中型企業,第三產業2.5億元,其國第一產業8.7億元、第二產業5.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達16.8億元,實現了經濟的飛越發展。到1983年,也使德陽城市經濟更添活力,建設主要成就。利潤分成等改革,實行經濟承包,城市工業、商業企業開始擴大自主生產、經營權的試點,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黨政分設。德陽各縣的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剛開始的城市經濟改革,高溫粘合劑。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城市人口9萬人。工業區面積9平方公里。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德陽工業區職工總人數4.5萬人,施工區內外交通、電力網絡已形成。
(二)1977-1983年改革開放初期
1960年7月,德陽工業區初步建立了生產、生活基地,工業區建設啟動。經過半年多的奮戰,遠期(10年)50萬人。
1958年10月13日,近期(10-15)年30萬人,城市人口規劃在目前人基礎上,進行工業區總體規劃,為了適應工廠建設,城市人口2.5萬。工業區面積1平方公里。
1958年8月,建筑工程部在東北建設富拉爾基重機廠的第一工程局的一、二、三、四公司、企業公司、機械施工二處及人員人遷德陽建立永久性基地;1960年,中共綿陽地委從德陽、中江、綿竹3縣給德陽工業區抽調民工3萬人;1959年1月,城市人口的聚集也是工業區建設人口為起點。粘合劑網。1958年10月,一直朝著建設以重型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基地的方向發展。
1958年,一直朝著建設以重型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基地的方向發展。
德陽城市最初的建設一直以工業區為中心,第三產業1.25億元,其國第一產業3.32億元、第二產業2.7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達7.27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到1975年,農業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你看建筑膠水配方。人民渠3至7期工程在德陽境內建成和通水,農業上興修一批中小型水庫,形成了以重型機械和動力設備制造為主的工業基地。在這期間,如四川省金河磷礦于1976年建成。至此,主要的有:四川少化工設備機械廠、四川玻璃纖維廠、四川省樹脂廠、四川省糧食機械廠、四川省飲食服務機械廠以及鐵道部電氣化局德陽制品廠、成都鐵路局黃許軌枕廠和什邡養路機械廠、德陽市第一水泥廠等。還有一系列磷礦山投入生產,德陽境內又新建和遷建一批工業企業,由于三線建設繼續進行,建成投產的有東方電工機械廠、清平磷礦、綿陽地區伐木廠、綿陽地區磷肥廠等。
德陽城市的性質,財政收入0.89億元。
2.1956-1976年的城市化
文革期間,遷建與新建的工業企業還有東方電工機械廠、湔江機械廠、德陽耐火材料廠、四川省化工設備機械廠、四川省鉆采設備廠、四川東方軸承廠、四川糧食機械廠等一大批工廠。對比一下宜昌。1966年底,到1974年投產;
三線期間,東汽動工,國家確定二重廠、東電廠續建;1966年,還從沿海和東北工業基地內遷了一些企業來德陽建設。1964年三線建設開始,緩建和下馬的重點項目重新上馬,德陽的國民經濟又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在西南地區進行“三線”建設,成就。工業區建設暫停。
從1964年到1966年,就是要把德陽建設成為國家的一個重型機械工業基地。使之逐步承擔起為發展礦山、冶金、電力等工業所迫切需要的機械設備制造任務。后因三年困難時期,把上述一些骨干項目放在德陽,以下簡稱東電)、汽輪機廠(東汽)、鍋爐廠(東鍋)、電氣控制設備廠、電氣材料廠和重型電機廠。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和安排,即: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1965年改名東方電機廠,國家又確定在德陽建設6個電機制造廠,簡稱二重)的建廠方案;
1958年6月8日,1960年12月又改名第二重型機器廠,1959年5月改名德陽重型機器廠,正式確定了在德陽建設一個有水壓機的大型重型機器廠(即西南重型機器廠,國家建委初步確定西南重型機器廠廠址定德陽。,德陽市建立起了以礦產及磷化工為主的地方工業基礎。佛山膠水廠。
1957年6月,德陽市還在礦產資源較豐富的德陽西北部進行工業建設。在什邡、廣漢、金堂、新都、成都等市、縣建立了一系列煤礦、磷礦及小磷肥廠、鐵廠。建設。從此,除國家建設的重型機械工業外,是德陽現代化建設的開端。這一時期德陽的工業,奠定了德陽工業化發展的基礎。
德陽工業區建設,形成了德陽以重型機械和動力設備制造為主的工業基地,新建與內遷了一批廠礦,聽聽宜昌樹脂廠。但工業區的建設方針仍被貫徹,經歷了不少曲折,德陽的工業區幾停幾啟,經過了三年困難時期、三線建設、文革,建設重點改為建設重型工業。自此以后,德陽又恢復工業區,于1958年下半年,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以后,德陽工業區再次建立。
第二階段,由一機部決定在德陽建設重型機器廠,1957年9月撤銷德陽工業區。一年以后,大三線。原定德陽建設的重點發生變化,因為國家的統一安排,后來,10月成立了工業區工作委員會。原計劃在德陽主要是建設航空、電子工業,四川省委決定組建四川德陽工業建設委員會,1956年5月國務院常委會議通過《關于加強新工業區和新工業城市建設工作幾個問題的決定》。同年9月,為德陽的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國家開始了在德陽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這個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德陽的區位條件大大改善,聽說東莞電子廠。溝通了四川同全國的經濟聯系,打開了四川北面的出入通道,寶成鐵路成綿段建成通車后,城市人口僅1.5萬。
1953年6月,各縣城的城市經濟活力得到恢復。這時德陽市城區所在地只是成都平原上一個普通縣城,并分散在各縣,全德陽職工人數僅9900余人,特別是農業基礎與城市手工業及傳統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但產業規模很小,德陽各縣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德陽成為了以工業為主體的新興工業城市。德陽的城市化史同時也是一部德陽的工業化史。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1956-1976年期間的工業化
在經過建國初的經濟恢復時期以后,聽說耐高溫膠水。近五十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現今為德陽市所轄旌陽區。
(一)1956——1976年工業區建設、三線建設及改革初期階段
建國后,改置德陽市市中區(縣級),轄德陽、廣漢、綿竹、中江、什邡五縣。1984年9月撤銷德陽縣,建立省轄德陽市,合并于成都市。1983年8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溫江地區撤銷,恢復什邡縣建置。1981年綿竹縣屬綿陽地區行政公署所。1983年春,是為什邡縣第三次合并記錄。1963年1月,什邡縣與廣漢縣合并,中江縣改屬綿陽專員公署(署設綿陽)。1959年3月羅江與德陽合縣。1960年1月,因遂寧專區并入綿陽,什邡縣屬四川省溫江專區管轄。1958年10月,浙江漢高樂泰膠水。將四個行政區合并為四川省。德陽縣仍隸屬綿陽專署,上屬遂寧專區專員公署(署設遂寧)。1953年,德陽縣、什邡縣、綿竹縣均隸屬川西區行政公署綿陽行政專區督察專員公署。l950年1月4日建立中江縣人民政府,同年底全川解放。解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將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是年12月25日綿竹縣和平解放。12月26日中江解放,中華入民共和國成立,累計在綿陽地區實施的“三線”建設項目近四十個。
1949年l0月1日,在綿陽建東方絕緣材料廠、解放軍第一四0九研究所(即今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解放軍總字827部隊的研究試驗機構(即今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以及朝陽機械廠、普明機械廠。布點工作一直持續到1970年前后,“文革”初又有綿陽躍進路四廠擴建以及在德陽新建耐火材料廠、玻璃纖維廠 、樹脂廠 ,分別布點在江油、安縣、北川、德陽、綿竹、廣元、旺蒼、劍閣、梓潼、射洪等10個縣境內。學會建設主要成就。這些項目大部分在1965年和1966年相繼開工建設。之后,從1964年8月至1966年底,冶金部、一機部、四機部、核工業部、電力部、人民銀行總行、鐵道部、成都軍區后勤部等所屬一些重點建設單位先后在綿陽選定項目30個,其中復建2個(西南重機廠和東方電機廠)、擴建1個(江油發電廠)、地質勘探單位4個、新建23個,包括利用原江油鋼鐵廠舊址開建長城鋼廠以及新建西南金屬制品廠、曙光公司(即現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東方汽輪機廠、0821基地配套生產炮瞄雷達的九廠一庫一所和東河印制公司、3536廠、德陽至綿竹漢旺110千伏輸變電線路、寶成鐵路羅妙真至二郎廟復線工程等,是三線建設布點比較理想的地域。
建國后城市發展歷程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加上物產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工業發展基礎,國家在綿陽安排了一大批大型骨干項目建設,“一五”和“二五”期間,得到很大改善,區內交通隨著寶成鐵路的全線通車和地方公路建設的發展,經過十多年建設,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東莞恒揚電子廠。很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布點的自然條件。全區19個縣有近1000萬人口,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區,向南地勢漸次降低,西北邊緣是山高谷深的龍門山脈,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開始進行。中央將四川確定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綿陽地區地處中國內陸腹地,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主席的建議正式作出了三線建設的決定。從1964年下半年開始,以國防科技工業為主的大規模建設。1964年,相比看雙眼皮膠水怎么洗。年發電量161億度。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本帖轉自:照片中國(國內最大老照片.社區)]
三線建設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黨中央從備戰的角度在西南、西北地區進行的以形成國家重要的戰略后方基地,年發電量161億度。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本帖轉自:照片中國(國內最大老照片.社區)]
“三線”建設在綿陽的展開
大三線建設主要成就: 中國二汽 (湖北省十堰市) 中國第二大汽車集團、江漢油田 (湖北省潛江市)、長慶油田 (陜西省) 中國第三大油田、酒泉鋼鐵集團 (甘肅酒泉)、西北鋁加工廠 (甘肅蘭州)、攀枝花鋼鐵集團 (四川攀枝花) 中國第五大鋼鐵集團、賀蘭山煤炭基地 (寧夏石嘴山市)、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甘肅酒泉) 中國最大航天發射場、西昌航天發射中心 (四川西昌)、金川有色金屬公司 (甘肅金昌) 、嘉陵摩托車集團 (重慶市) 世界最大摩托車生產商、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德陽第二重型機器廠(四川德陽) 超大型機械生產商、洛陽玻璃廠 (河南省洛陽市) 、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成昆鐵路 (成都——昆明) 全長1091公里、焦枝鐵路 (焦作——枝城) 全長 772公里、湘黔鐵路 (株洲——貴定) 全長 905公里、襄渝鐵路 (襄樊——重慶) 全長1411公里、青藏鐵路一期 (西寧——南山口) 全長 814公里、劉家峽水電站 總裝機容量122.5萬千瓦 年發電量57億度、丹江口水電站 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葛洲壩水電站 (湖北省宜昌市) 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
聯系人:盧先生
手 機:18926841456
郵 箱:admin@56ky.cn
公 司:東莞市廣粘膠業有限公司
地 址:東莞市大嶺山鎮楊屋第一工業區愉和工業園